億載金城(二鯤鯓砲臺)點閱數:60507 推薦數:7 |
友善列印 |
|
|
內容介紹億載金城興建於1876年,佔地約3公頃,於民國七十二年經內政部列為國家一級古蹟。億載金城昔日又稱二鯤鯓砲臺,或二鯤鯓礮臺,對應於安平小砲臺,當地人也稱億載金城為安平大砲臺。億載金城環境清幽,早年便以「金城春曉」名列台南十二勝景。 周圍環繞護城河的億載金城,四周樹木茂密,目前周圍闢為廣大的公園,其間步道縱橫交錯,為當地民眾重要晨運地點,億載金城內以壯觀的城門、巨大的阿姆斯壯大砲、園區內花草扶疏吸引無數遊客,而園區內到處可見參天大樹,濃密枝葉讓遊客就算在日正當中的炎炎夏日,也可悠閒的細細品味歷史故事與古蹟。 億載金城建成歷史清朝末期國力日衰,各國虎勢眈眈,日軍於清同治十三年(1874年)藉牡丹社事件發動侵台戰爭,清廷緊急派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以欽差(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)身份前來台灣處理。當時沈葆楨一邊與日軍進行交涉,一邊開始積極部署台灣的防務,期間規劃了許多防禦工事及相關事宜,其中便包括了興建二鯤鯓砲臺。 當時二鯤鯓砲臺委託了在馬尾造船廠工作的法國工程師帛爾陀(M. Berthault)及魯富參考了巴黎的外圍防禦工事進行設計。工程從清同治十三年(1874年)九月開始動工,當時二鯤鯓砲臺地處台江內海沙洲,材料取得與運送困難,於是許多磚材便就近取材自當時已經殘破的熱蘭遮城(安平古堡),再混合洋式紅磚頭建造,一直到光緒二年(1876年)八月台灣第一座的西氏砲台才完工。 二鯤鯓砲臺於光緒年間陸續進行修建維護,後來在中法戰爭和乙未年(1895年)劉永福抗日時,都發揮了極佳的防禦外敵的功用。 當時二鯤鯓砲臺的設計者為法國人,砲台使用英國阿姆斯壯大砲,搭配美國式的洋槍,操作使用的則是台灣人,結合多國智慧結晶相當特殊。二鯤鯓砲臺原本設置有8尊大砲及5尊小砲,到了日據時代,由於缺乏維護砲臺逐漸荒蕪。後來又發生日俄戰爭,當時為了支應戰爭所需龐大費用,日本政府被迫賣出億載金城裡的大砲,只留一個小砲作為紀念,自此億載金城失去防禦功能。後日本將原來進入砲臺的木橋改為鋼筋混泥土橋,並將園區修整,成了府城名勝。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,地處荒郊的二鯤鯓砲臺缺乏管理維護,更加殘破。一直到民國六十四年(1975年),正值其建成一百週年,臺南市政府撥款進行大規模的修護與整建,仿製當年的大砲、小砲,逐漸恢復昔日之規模。目前所見之億載金城係民國八十八年(1999年)時再進行整修時,挖出部分埋藏於地底的兵房與小礮彈藥庫遺跡,目前設置玻璃罩保護,供遊客參觀。 目前億載金城除仿製的古炮外,還設有沈葆禎的紀念銅像,城內古樹參天,周圍護城河上設有腳踩的天鵝船和手划船可供遊客租用。自民國97年1月起每逢假日,億載金城的大砲煙火遇整點發射3發,仿古創意吸引很多遊客駐足參觀。 砲臺設計特色二鯤鯓砲臺的設計採四方設計,周圍引海水闢有護城河,整個砲臺城高約2公尺,四個角落建有突出的陵堡,配置有大砲,當時百姓習稱為大砲台。砲臺僅於東面設一入口,由紅磚砌成圓拱形,城門高5公尺,入口門洞長達21公尺,以木橋連接,發生戰爭時木橋可吊起,抵禦外敵。砲臺中間為內凹中庭,做為練兵場地,周圍城牆內側設有兵舍及彈藥庫等。並於入口城門上外側題有「億載金城」,內側則為「萬流砥柱」,寓意固若金湯,皆出自沈葆楨之手筆。 建議賞遊重點
[公共設施]停車場, 廁所 [附近景點]安平樹屋, 德記洋行(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), 林默娘公園, 台南運河, 四草大橋, 安平古堡(熱蘭遮城), 永漢民藝館, 小西門砲台遺跡(安平小砲台), 安平天后宮(開台天后宮), 安平老街, 海頭社魏宅, 臺灣城殘蹟, 東興洋行, 運河博物館, 劍獅公園, 安平鄉土文化館, 安平港, 港濱歷史公園, 觀夕平台, 延平街古井, 望月橋, 乾隆海堤, 觀音亭, 妙壽宮, 安平漁人碼頭, 安平蚵灰窯文化館, 橋頭公園, 札哈木原住民公園, 海山館, 兌悅門 台南地區一級古蹟: 台南市十二勝景台南市十二勝景係民國六十七年,由台南市文獻委員會擇定:
<回上方> 交通資訊
1.台南(仁德)交流道下,循182縣道往台南市區經東門路、東門圓環,續接府前路至社教館,再循中華西路、永華路,左轉至光州路可抵,全程約11.5公里。
2. 台南火車站→圓環轉中山路→直走到底圓環轉民生路一段→接安平路→左轉健康三街→右轉永華路二段→左轉光州路→億載金城(右邊) 注意事項
台南市市民憑身分證免費
|
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