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琉球點閱數:5456 推薦數:0 |
友善列印 |
|
|
內容介紹 琉球鄉原名為沙馬基,依據史籍記載,元朝時代台灣與沖繩列島合稱琉球或嵧球、琉求。到了明朝改稱沖繩列島為大琉球,台灣為小琉球。到了明朝初改稱台員、大員。到了萬曆未年,荷蘭據台後設市,制若崇臺,海濱沙環水曲曰灣,又泊舟處概謂灣,於是稱為台灣。而人們就將原來的小琉球名稱轉到台灣南部的沙馬基。 琉球嶼孤懸海隅,土質多沙礫,農耕地有限,農產收穫不敷嶼民所需求,所差食糧及日常生活必需品,全自東港及高雄等地採購,故海上交通之運輸,自古即為琉球居民生命之所寄。往昔全賴漁、帆船或小型動力船舶運輸,每逢颱風期間或雨季海浪滔天,通航受阻,外客羈留頗多不便,而居民之日常所需亦虞匱乏。 民國廿六年(昭和十二年、公元一九三七年),日人庄長儀間正良,特招募官兵集資合建四十馬力(三十噸)自動機船-琉球丸一艘,供作琉球、東港間往返交通貨客所需。該輪於民國三十年七月九日(農曆六月十五日),因受西南氣流影響沈沒於東港港口,慘死四十六人(琉球人三十八人、外地人八人)另有兩人失踪。後又建造日勝丸營運,此輪於民國三十四年六月間遭盟機炸毀,爾後海上交通復賴漁、帆船維繫。 三十六年五月為應對外交通之所需,特洽商琉球民間漁船「春發號」補充為交通船,翌年四月間,該船因年久失修不堪航行而自廢。民國卅八年十月,大福村民洪平,獨資購買動力四十馬力之「清吉號」一艘做為交通船,是一艘性能快速,五十分鐘即可到達之漁船所改裝,翌年七月該船不幸於大福村沿海脫錨漂流失踪。為維持對外交通之迫需,嶼民遂合資籌建新海漁、眾益、競強、眾信四艘船為正式交通船,每日往返航行東港四次,至此,本鄉之對外交通暫獲紓解。 今琉球鄉、東港間之主要客運遊艇有公營及民營的交通船,公營交通船名為「欣泰號」是民國86年間建造,船身是由鋁合金打造而成,全船可載170人,時速可達30節,內有先進設備,是一艘快速且安全舒適的鋁合金快船。民營交通船東信、飛馬、眾益、新觀光、東昇,亦都為直達快船,航程大約半小時即可到達。另有高雄林園及鳳鼻頭來往琉球之間的民營遊艇,交通尚稱便捷。惟至琉球觀光旅遊者有日漸增多之勢,是以交通再現擁塞,尤以過年過節為甚。 交通資訊
|
|
||